焊花淬砺千钧器,诗墨耕耘百载心。在沈阳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有一位79岁高龄的老教授王宗杰,他携半世纪教育情怀扎根工大,以余晖映桃李、初心育新人的坚守,在关心下一代的征途上书写着奉献不止的夕阳华章。
焊枪为笔:四秩深耕铸就学科脊梁
青烟弥漫在简陋的实验室,那是24岁的王宗杰教授初登焊接讲台时,用自制焊枪点燃的知识星火。他的职业生涯,便是中国焊接学科发展的一段生动注脚。上世纪80年代,为了填补国内空白,他奔走大江南北,历经艰辛搜集数据,历时八载,终于出版了首部《焊接连续冷却转变图及其应用》。书中那200余幅精心手绘的CCT图,至今仍是学子研习的经典基石。
王教授深知教材是学科的命脉。他主编的《熔焊方法及设备》,2012年入选国家级规划教材,2020年荣膺省级教材大奖。这本被全国近百所高校采用的经典教材,为沈阳工业大学焊接专业重获独立地位提供了关键支撑。他坚信“真正的教材要经得起工程检验”。为此,在修订第二版时,他组织五校教师合力攻坚,连续三个月通宵达旦,只为“让知识体系跟上中国制造的脚步”。
改革不止于课堂,面对学生实践短板,他在80年代末锐意创新,首创《焊接生产工艺设计课》。学生需完成详实的工艺设计,并经历“工厂调研+口试答辩”的实战考核,该课于1997年获教学成果奖。1996年,他力推实验室管理变革,整合资源成立中心实验室,金相显微镜从4台猛增至40余台,实验条件焕然一新,模式在省内高校推广。千禧年初,他主持教育部教改项目,将零散实验整合为12个综合性模块,严格对标国标,成果获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相关课程成为省级精品课程。岁月流转,王宗杰教授以匠心熔铸知识,用行动推动变革,他的身影深深烙印在焊接学科发展的轨迹上。
诗教相融:三尺讲台绽放人文之光
在《王宗杰诗词楹联选》书中既有“焊枪点破千层锈,金相显微万象春”的行业礼赞,也不乏“钢水奔流凝作骨,书声激荡铸成魂”的育人哲思。1995年首创“焊接生产工艺设计课”时,他带学生蹲守沈阳锅炉厂三个月,将枯燥的工艺规程转化为“压力容器焊接叙事诗”;2002年构建材料成型实验新体系,他借鉴诗词起承转合的逻辑,把零散实验整合成“铸造史诗”“焊接组歌”等工程化教学模块。退休后担任教学督导时,他仍坚持用“七绝”撰写评课建议,学生笑称“这是最诗意的教学诊断书”。
王宗杰教授的诗教智慧,恰似焊接时的熔池,让专业知识与人文情怀在高温中交融成坚韧的合金。他在《熔焊方法及设备》的绪论里,以“弧光划破长夜暗,焊道铺成强国路”的诗句开篇,既点出焊接技术的工业价值,更藏着“技能报国”的期许;指导学生做材料力学实验时,会用“千锤百炼方成钢,寸寸推敲始见真”的楹联叮嘱严谨之要。这种将诗心注入讲台的坚守,让冰冷的金属有了温度,让枯燥的公式长出翅膀,更让一代代学子在掌握专业本领的同时,读懂了“器物有魂,匠心寄情”的深层奥义。
银龄生辉:薪火相传续写师道华章
王宗杰教授,这位学院“银发”教师队伍中令人敬仰的长者,即使岁月染白了双鬓,他对教育事业的赤诚之心却从未褪色。退休后,他返聘为学校教学督导组成员、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载他像一位慈祥的园丁,悉心关注着青年教师的点滴成长,也如明灯般温暖地指引着莘莘学子的前行方向。日复一日的实际行动,活跃在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的岗位上,无声却有力地诠释着一位教育者最纯粹的初心与沉甸甸的使命。
王教授在“三尺讲台守初心-教学经验与师德素养专题报告会”上毫无保留地将自己数十年积淀的丰厚教学经验与累累硕果娓娓道来,言语间满是对后辈教师的殷切期许。对全院教师而言,远不止于知识的传递,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和方向的指引,鼓舞着学院教师既要做专业领域的深耕者,也做学生人生的引路人。王教授多次参加焊接党支部专题活动,为焊接专业师生讲述学科发展,将专业知识的精髓精准而牢固地熔铸进学生生命的年轮;又以“诗词”般的浪漫情怀,在严谨求真的工科世界里,悄然注入温暖而深厚的人文光辉,让教育之树常青,师者之道绵延,为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淬火人生:熔池不冷再谱春秋
“桃李满天下,研精著述丰。名驰焊接界,寿比碧山松”—这是二十年前王宗杰教授为恩师张文钺所作的祝寿诗。如今,他也如恩师一样成为用焊枪书写中国材料教育史、以诗词熔铸师魂的长者,他将生命的弧光持续焊入时代发展的钢骨之中。他是一位时代的见证者,也是时代的塑造者。他将“工”与“教”紧密耦合,在工业腾飞的浪潮中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虽已年届八旬,王宗杰教授依旧银龄铸魂,焊心向党,奔走在育人一线。激励着年轻一代肩负起更沉重却更光荣的责任。因为他用一生践行的,正是“器物有魂,匠心有光”的教育信条。
春秋易逝,弧光常在。他以淬火之心铸魂育人,在滚烫人生中留下一道道焊痕般的印记。这些终将在未来的岁月里,化作无数青年奋进的方向、无数课堂知识的光芒、无数中国制造的根基。
作 者:肖煜琳
指导教师:张 驰
张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