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锐乡教授出生于1933年10月,现年92岁。中国共产党党员,大学文化。历任哈尔滨工业大学外国专家组翻译、沈阳工业大学外语部主任,1994年11月离休。现为沈阳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关工委领导班子成员。
心怀党恩传红史 为国育才自奋蹄
刘锐乡教授在我校躬耕教坛近四十年,离休后也一直从事我校党务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她始终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始终心系大学生和青年教师的成长成才。她多年来一直关注着我校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开展情况,积极与校关工委交流如何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虽然刘教授已至耄耋之年,但她仍身体力行地在我校关工委工作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刘锐乡教授长期坚持为外国语学院师生上党课,以自身经历引导年轻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2019年在教师公寓的一条林荫小路上,刘锐乡教授为外国语学院毕业生党员上了一堂别开生面的“庭院党课”。这是一堂温馨的党课,也是一堂传承优良传统的教育课。刘老师和学生们围坐在一起,学生们认真聆听她的教诲,表示在未来的工作岗位要为祖国的发展建设贡献自己的全部力量。课后,刘教授深情地和学生们一一拥抱,并对学生们献上最美好的祝福!
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88岁高龄的刘教授参加了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关工委组织开展的“回顾党史话初心、红歌声声感党恩”主题活动。她与青年教师共同回顾党史,传唱红歌,用嘹亮的歌声,悠扬的旋律,唱出了一腔爱党爱国情怀,抒发着心中对党纯朴真挚的爱。
永葆初心不褪色,耄耋耆耈谱新篇
刘锐乡教授离休后一直不忘初心,参与学校和社会事务,围绕争创国内一流大学建设中心任务,力所能及地为学校和社会发光发热。
她接受党组织安排,担任离退休党总支委员,以极高的工作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岗位。认真贯彻落实学校党委的决策部署,响应党组织号召,引领身边老党员奋发有为,实干担当。积极为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架起离退休老同志与学校沟通的桥梁。她用自己坚定执着、永不懈怠的精神和言行,感染和激励着身边人。
即使因身体原因住院后,她仍然心系学校,关注学校的发展动态,关心校关工委的工作进展。
正如刘锐乡教授自己所说,“我作为一名老共产党员,无论什么时候都会保持初心,力所能及地为学校、为社会做点事、尽点力,这样会让我感到无比的自豪、充实和快乐。”
满怀深情念党恩,无私奉献自笃行
刘锐乡教授在近一个世纪人生中,经历了新、旧社会的交替,见证了新中国由贫穷落后到今天繁荣昌盛的一步步变化,她深切感受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她常说:“我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是党给我的,我这辈子都无法报答,但我会用我最大的努力感恩党!回报党!如果党有什么需要,我绝对会尽我所有,义无反顾。”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9年,刘锐乡教授向外国语学院党总支、关工委捐赠现金2万元,用于支持学生的各类实践活动。她深情地谈到“我现在的美好生活都是党给我的,没有党就没有我,也没有我现在的一切,虽然退休了,但还是想为学院发展贡献自己一份力量”。学院持续将这笔捐款用于学生社会实践以及日常企业走访,极大帮助学生拓展了职业发展眼界,明晰了个人的职业发展路径。
她特别关注学校关心下一代工作,为了支持学校关工委工作,刘教授出资赞助购买《心系下一代》等相关资料和办公设备、为校关工委班子成员和“五老”代表游“六地”、学“五史”的参观雷锋纪念馆、平顶山惨案纪念馆提供活动经费。她还为相关部门提供了资助,她不图名不为利,不让宣传她的资助信息。
2021年,在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之际,为表达对党的衷心祝福和崇高敬意,她主动提出向党组织交纳大额党费。此事得到了省领导的关注和赞誉。
2022年,刘锐乡同志与其爱人沈阳工业大学唐任远院士为支持辽宁的乡村振兴,向新中国国歌素材发源地黑山县英城子乡北五台子村捐款,用于建设抗日英雄高鹏振烈士的抗敌指挥所。该馆于2023年修建完毕并对社会开放,现已成为当地及周边地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2周年之际,她再次向党组织交纳大额党费,并庄重写下“请交给养育我的中国共产党”,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老党员对党的绝对忠诚和热爱。该同志先进事迹在省属高校主题教育工作快报中被宣传报道。2024年,她被授予辽宁省高校“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
作为一名离休老党员教师,刘锐乡教授用坚定的信仰,践行着她入党时的郑重誓言,用一颗大爱之心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正如她自己所言:“加入中国共产党,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幸福和光荣。关心下一代的成长是我们老一辈的义不容辞的责任。爱党爱国已融入我的生命里,余生只要有光,即便微弱,我也要全部献给我热爱的中国共产党和关心下一代成长的工作中!”
春风化雨育桃李,润物无声洒春晖。这就是我们的刘锐乡教授,一位可敬、可亲、可爱的老人,她为高等教育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全部力量,她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
作者姓名:王孟丽
工作单位:沈阳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