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沈阳工业大学这片充满希望的教育田野上,有一位备受敬重的老者,他用一生的坚守与奉献,诠释着对党的忠诚、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以及对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他就是于秋恩老师,一位用初心和使命书写教育强国故事的“五老”楷模。
2005年,退休后的于老师毅然挑起了校老教授、老科协组织的副主任、主任的重担,2010年-2023年担任校“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关工委多次被省、市教育关工委评为先进集体,更是两次被教育部关工委授予“全国教育系统关心下一代先进集体”荣誉称号。这些荣誉背后,是于老师无数个日夜的辛勤付出,是他对教育事业的执着与坚守。
一、初心如磐:从机械工匠到教育先锋
1964年,于秋恩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踏入沈阳工业大学(原沈阳机电学院)机制专业学习。毕业后,来到沈阳风动工具厂。在那个艰苦的年代,于老师没有丝毫抱怨,而是以饱满的热情和扎实的专业知识,投身到工作中。他积极参与设计、制造凿岩机装配生产线和六工位钻孔组合机床,提高了生产效率、为工人们减轻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也连续三年获评厂先进工作者。这段工厂经历,锤炼了他坚韧不拔的意志,更让他深刻理解到,无论党安排什么工作,都要全力以赴做到最好。
1978至1980年,于老师回校进修后留校任教,开启了他光辉灿烂的教育生涯,曾获机械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1996年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他先后担任机械系副主任、党总支书记、副校长、党委副书记等职务,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992年,于老师受学校委派到东陵区任科技副区长。在他的努力下,东陵区被国家科委评为“全国科技先进(县)区”,而他也荣获“全国科技兴(县)区先进个人”。这些成就,不仅是对他个人能力的肯定,更是对沈阳工业大学科技研发优势的有力彰显。
在担任学校领导期间,于老师更是以前瞻性的思维和务实的作风,为学校解决了诸多难题。他提出变建房为购房的工作思路,推动学校在社会购买了两万平方米住宅,实现了住房市场化;他还积极向上级反映,解决了长期困扰学校的“筒子楼”问题。这些举措,不仅改善了教师的生活条件,更为学校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二、薪火相传:以“五老”精神引领青年成长
“党让我们干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干就要干好!”这是于老师一生的行动准则。2023年7月21日,79岁高龄的于老师不顾炎炎烈日,与机械学院辅导员老师们一起前往抚顺,对四名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进行家访。在车程中,他与辅导员们深入交流,为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思政大课。他的言行,如春雨般滋润着每一位辅导员的心田,激励着他们为关心下一代工作贡献自己的力量。
于老师对青年教师的成长进步,倾注了大量心血。他组织各二级学院关工委开展“青蓝工程”系列活动,让200多名青年教师受益。老教师通过听课、讲座、座谈交流等方式,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等方面给予青年教师悉心指导,帮助他们在教育道路上茁壮成长。正如建筑学院一名青年教师所说:“校关工委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授、老前辈通过各种方式给予我们指导,让我们受益无穷。”2016年我校青蓝工程工作在教育部关工委举办的“全国高校关工委工作经验交流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
三、春风化雨:用爱心与耐心浇灌学子心灵
于老师,始终心系青年学子,校关工委组建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书画摄影培训基地”。2014年以来,先后组织十余场老红军、老战士事迹报告会,激励一代代青年学子传承红色精神、坚定理想信念,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开展师生书画摄影展及内部出版师生书画摄影作品——《聚焦精彩》一书,提升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养。2019-2021年于老师多次参加机械学院“大手携小手、四年共同走”系列活动,用真情的话语叮嘱学生们要善于磨炼自我,坚信知识改变命运。2024年4月10日,80岁高龄的他来到学校学生“社区大讲堂”,为200多名青年大学生讲述“大学与人生”。讲座中,他从大学的学习、生活谈到人生的做人做事做学问,再到毕业后的就业与职场发展,最后到树立正确的婚恋观,用自己丰富的人生阅历为同学们指点迷津。尽管当天于老师血压高达190多,但他依然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力,为同学们呈现了一堂生动而贴近现实的讲座。讲座结束后,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这掌声不仅是对知识的敬意,更是对这位老教师深深的爱戴与敬仰。
20年来,于老师以不同的方式与青年学生交流,足迹遍布沈阳工业大学的几乎所有学院,开展讲座数十场,受众学生超过2000人次。他联合经济学院开展“学习老辈传统 传承时代精神”主题活动;与软件学院联合开展学生干部培训讲座活动;在文法学院、管理学院等学院开展“学习工大历史,传承工大精神”专题讲座等。他用自己的行动,为青年学子们搭建起一座座通往知识殿堂的桥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2025年3月,在机械学院“岁月与青春对话 做新时代追‘锋’人”为主题的分享活动中,于老师告诉同学们:“学习雷锋精神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行动达到思想境界的升华。雷锋精神不是口号而是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之一,我们要认认真真地继承和发扬。”
多年的积劳成疾,于老师于2024年5月突发急性心肌梗死,经住院抢救,脱离危险。医生嘱咐他出院后,一年内要静养,不要劳累。可是他休息一周后,就与驻会同志收集资料编辑并内部出版了46万字的《沈工大关工委资料汇编》为学校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
于秋恩老师,这位可敬的老者,深刻诠释了“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神圣使命,展现了“笃行实干,担当作为”的优秀品质,践行了“薪火相传培育时代新人”的铮铮誓言。他的事迹,一直激励着每一位教育工作者,每一位青年学子。让我们铭记他的教诲,传承他的精神,在新时代的征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作 者:林飞龙
指导教师:辛显华